為探索商學理論與縣域經濟、文化發展的融合路徑,助力鄉村振興戰略落地,7月9日至16日,西北政法大學商學院“商興洛南”暑期“三下鄉”實踐團隊深入商洛市洛南縣,開展了為期9天的深度實踐活動。團隊走訪政企單位、田間地頭、文旅小鎮,聚焦特色產業發展與文旅融合,將商學理論與基層實踐深度對接,為洛南產業升級與文化傳承貢獻青春智慧。
7月9日,“商興洛南”實踐團隊抵達了商洛市洛南縣林業局,與洛南縣林業局副局長樊濤、洛南縣核桃研究所所長郭安柱召開聯合座談會,圍繞“核桃產業政策支持、產業鏈現狀及發展需求”開展訪談。
座談會上,樊濤介紹,洛南縣核桃種植歷史悠久,現有核桃林42萬畝,是縣域農業的核心產業之一。郭安柱補充,當前核桃產業以初級產品為主,深加工產品占比僅15%,存在附加值低、產業鏈短等問題。團隊成員結合專業知識,就核桃深加工產品開發、品牌建設等方面與兩位負責人進行了交流。通過座談,團隊認識到,特色產業振興需突破“重種植、輕加工”的瓶頸,這為后續調研明確了方向。
次日,“商興洛南”實踐團隊前往了商洛市洛南縣保安鎮五味子基地,開展了實地調研。團隊與五味子基地負責人張總圍繞產業發展歷程、政策支持及技術需求展開了深入交流。
保安鎮五味子基地占地面積1800畝,是當地重要的中藥材種植基地。通過張總介紹,團隊了解到基地已初步形成“種植+初加工”模式,開發了五味子酒、蜜餞等產品,年線上銷售額達500余萬元。團隊調研發現,技術改良和產業延伸是提升農產品收益的關鍵,這與課堂上“產業鏈延伸促進價值提升”的理論高度契合。
7月11日,“商興洛南”實踐團隊深入商洛市洛南縣保安鎮倉頡小鎮,實地調研文旅融合與文化傳承。小鎮2023年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帶動周邊32家民宿、89名村民就業。實踐隊重點走訪中華倉頡漢字文化博覽園、射藝體驗區及非遺工坊,記錄展館運營數據與傳承人現狀。此次調研隊員不僅了解了小鎮年接待量、非遺傳承人年齡結構,更通過“文化+科技+旅游”的融合模式,為鄉村振興提供可復制的實踐樣本。正如隊員在留言板所寫:“我們不是過客,而是漢字文化的當代傳薪人。”
7月12日,在景村鎮八一村,“商興洛南”實踐團隊對烤煙、核桃、中藥材產業進行了深入的實地考察和訪談。
八一村采用“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整合烤煙、核桃、中藥材等產業資源,全村320戶中90%加入合作社。八一村依托電商平臺,農產品銷售渠道持續拓寬,已吸引20余名青年返鄉創業。團隊觀察到,多元產業協同發展可降低單一產業風險,而組織化運作能有效提升農戶抗風險能力,這為鄉村產業布局提供了實踐參考。
7月13日,實踐團隊走進了商洛市洛南縣下澗村,與村黨支部書記李恩乾圍繞“烤煙產業發展現狀、助農成效及未來規劃”展開深入訪談,探尋鄉村特色產業的振興密碼。
下澗村烤煙種植面積200畝,通過引入智能溫控設備,烤房的上等煙比例從60%提升至85%,年增收120萬元,2024年已向農戶分紅80萬元。團隊調研認為,科技應用對農業提質增效的作用顯著,而產業鏈的適度延伸可直接增加農戶收益,這一實踐印證了“科技賦能農業”的必要性。
14日,團隊來到了景村鎮景興村。通過采訪當地黨支部書記賈志榮,團隊了解到景興村辣椒產業起步于2018年,依托秦嶺腹地海拔高、光照足的天然優勢,在洛南縣委縣政府“訂單式產業扶貧”模式下快速崛起。在基層農業幫扶方面,政府通過“借苗還椒”政策賒欠種苗,與農戶簽訂保底回收協議(鮮椒保底價2.2元/公斤),并配套每畝500元產業扶持金,有效破解了農戶資金難題。除此之外,中國郵政集團及蘇陜扶貧還合作投入了超500萬元,助力合作社購置剁椒加工設備、建設智能化烘干生產線,形成“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四方聯動機制。在這片紅色的熱土上,小辣椒正以燎原之勢,點燃鄉村振興的“大引擎”。
15日,洛南縣永豐鎮西北核桃物流園熱烈迎接了“商興洛南”團隊的到來。
永豐鎮西北核桃物流園是洛南縣核桃產業的重要集散地,具備5000噸冷藏保鮮能力,2024年核桃周轉量達2萬噸。物流園采用數字化管理,實現核桃分揀、倉儲、配送全程可追溯。團隊調研發現,物流體系的完善能有效延長農產品保鮮期、拓寬銷售半徑,對提升產業整體效益具有重要作用,這為“供應鏈優化促進產業發展”提供了實例支撐。
在陳總的帶領下,隊員們分成了主播組、運營組和剪輯組,進行了相應的學習與實踐。在抖音直播后臺運營方面,隊員們學習了如何進行直播間設置、商品上架、后臺數據分析等操作;在主播直播技巧方面,隊員們學習了如何進行產品介紹、互動交流等技巧;在視頻方案設計與拍攝方面,隊員們學習了如何進行腳本策劃、場景布置、鏡頭運用等技能。
7月16日,實踐團隊在西北核桃物流園進行了一天的直播實踐。團隊在西北核桃物流園開展直播帶貨活動,重點推廣洛南核桃產品。通過實踐,團隊掌握了農產品直播的基本流程,也發現產品標準化介紹、物流時效保障等是提升直播效果的關鍵。此次實踐讓成員深刻認識到,新媒體工具可成為連接農村與市場的重要紐帶,為農產品銷售提供新路徑。至此,“商興洛南”暑期社會實踐圓滿落下帷幕。
“九天實踐,讓我們從產業細節讀懂了鄉村振興的密碼。”團隊表示,作為商學院學子,要將產業鏈整合、品牌運營、風險控制等知識,轉化為助力洛南發展的具體方案。
從核桃全鏈的價值挖掘,到特色農產的市場化探索;從產業融合的模式創新,到烤煙產業的提質路徑,“商興洛南”的實踐之旅,讓課堂理論與鄉村需求實現了深度對話。
“商學不是書本上的公式,而是激活鄉村潛力的鑰匙。”返程時,一位隊員的心得中寫道。鄉村振興是新時代中國走向共同富裕的關鍵,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共同促進洛南縣的經濟發展。通過本次深度調研,西北政法大學商學院“商興洛南”暑期“三下鄉”實踐團隊不僅對洛南縣的農業發展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認識,同時為地方農業經濟發展提出了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議,為洛南縣的鄉村振興之路注入了新鮮活力與智慧源泉。
【中國網】西北政法大學商學院“商興洛南”實踐團隊暑期“三下鄉”活動圓滿結束:http://szjj.china.com.cn/2025-07/21/content_43179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