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三個年”活動 聚力打好“八場硬仗”
持續深化三個年活動 聚力打好八場硬仗
書記校長的“實驗室”
奮進新征程,實干譜新篇。當前,陜西正以“三個年”活動為牽引,聚力打贏高質量發展“八場硬仗”,在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陜西篇章的征程上闊步前行。“八場硬仗”中,高校擔負著重任,那就是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硬仗,要聚焦科教協同育人、產學研用融合及科技成果轉化,破除教育、科技、人才互動的制度障礙,發揮陜西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資源優勢。
陜西高校如何以“硬擔當”助力“硬仗攻堅”?又如何以“新作為”回應“時代之問”?華商報推出“書記校長的‘實驗室’”專欄,對話省內高校領航者,探尋高等教育與區域發展同頻共振的實踐路徑,了解高校如何為陜西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從陜北公學到西北政法大學,經過近90年的變遷與發展,西北政法大學已成為一所法學特色鮮明,多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大學,被譽為培養政法人才國家隊的“五院四系”之一。當前,學校正向著教學研究型高水平大學目標前進,在陜西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中努力創新。
近日,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走進西北政法大學,對話校黨委書記趙萬東、校長范九利,帶大家感受這所高校的紅色熱血和昂揚奮進。
主動對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 開展知識產權保護等法律服務
華商報:西北政法大學是一所具有光輝辦學歷史和純正紅色基因的學府。在學校大的戰略定位上,如何清醒地找準坐標,把學校的優勢、特色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循環,從服務國家戰略和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急需方面找準發力點和作出貢獻?
趙萬東:在學校近90年的發展進程中,從陜北公學延續而來的紅色血脈一直貫穿學校興學育人始終。為了更好地服務全面依法治國實踐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學校構建了“三位一體”戰略定位:
一是立足自身紅色資源優勢,不斷創新方式方法,豐富活動內容,拓展實踐載體,推動紅色文化和法治文化深度融合,打造紅色文化育人高地。二是主動對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開展知識產權保護、投融資、科技成果轉化等法律服務。同時,作為“楓橋經驗”理論研究的重鎮,依托“楓橋經驗與社會治理研究院”,與法治實務部門開展“能動主義司法模式”研究、“人民調解的福田模式”研究、延安新時代“十個沒有”研究等,打造服務全面依法治國實踐高地。三是依托國家級涉外法治研究培育基地,推進與中亞地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成立中國-中亞法律查明與研究中心,開展中亞國家的法律查明、科學研究與涉外法律服務工作等,打造服務“一帶一路”智庫高地。
華商報:近年來,學校選擇在西漢張湯墓遺址為新生講授法治教育課,這一地點的選擇有何特殊文化寓意?在依法治校實踐中,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法治精神相結合?
范九利:張湯作為漢武帝時期的司法大臣,主持制定《越宮律》等重要法律,奠定了西漢法律體系的基礎。張湯墓遺址的發掘與保護,使漢代法律實踐具象化為可觸摸的歷史場景。
學校將張湯墓遺址作為傳統法治智慧與現代法治精神的對話場域,能夠使新生在歷史場景中直觀感受中華法治文明的悠久脈絡,思考法治文明的古今嬗變,蘊含著深刻的歷史文化邏輯與法治精神傳承價值。
同時,我們以張湯墓遺址為支點,系統梳理張湯等歷史人物的法治思想,分析其對當代法治建設的啟示,并結合實地講解、文物觀摩、情景劇表演等形式,引導學生在歷史縱深處理解“法治信仰、中國立場”的育人理念,使法治信仰培育從知識傳授升華為情感共鳴,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為依法治校的精神動力與制度資源。
加強新技術新業態新應用領域智庫平臺建設
華商報:今年初,陜西省委專門召開了西北政法大學的專題會議,研究支持學校的建設發展情況,這或許是西法大歷史上規格最高的一次專題會議,對全校師生都是巨大的鼓舞,也為學校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同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對此如何理解呢?
趙萬東:省委專題會議為學校發展錨定航向,既是信任厚愛,更是期待囑托。會后,我們迅速制定工作方案,以“奔跑者”姿態推動各項任務落地,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在法治人才培養上,學校自獲批博士點后,完成學科與專業方向設置,57個博士招生指標蓄勢待發;主動“敲門”走訪實務單位,邀請一百多名實務專家走進課堂,開展庭審進校園等特色活動,拓展實習實訓“朋友圈”;推進雙向掛職,選派教師赴最高檢等單位“取經”。
在涉外法治人才培養領域,攜手西安外國語大學推出多語種聯合培養項目,聚合西安仲裁委、上海海事法院、青島中級人民法院等優質資源,協同培養高素質復合型涉外法治人才。我們主動擴大西北各省招生規模,引導、鼓勵、培育法學與其他學科的跨學科交叉研究,加強新技術新業態新應用領域智庫平臺建設,積極助力法治工作部門政法人才素質提升。
就業“出口暢”促進生源“入口旺”
華商報:作為國家隊“五院四系”之一,如何主動適應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人才需求變化,完善“就業—招生—培養”聯動機制,促進人才培養結構與社會需求相適應?
趙萬東:學校順應新時代卓越法治人才培養的多元化需求,依托教育部教學基本狀態數據采集檢測、教育統計管理信息系統平臺,以產業端人才需求和就業端評價反饋為指引,全鏈條優化培養供給、就業指導、求職招聘、幫扶援助、監測評價等服務,扎實構建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
為有力推動畢業生高質量就業,一方面,我們開展新設學科專業人才需求論證、存量學科專業就業狀況評估,找準人才培養和行業需求的結合點,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內涵建設、實踐能力提升、產教融合協同等維度,努力推動形成就業“出口暢”促進生源“入口旺”的良性循環。
另一方面,學校持續優化專業結構,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目標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在數字經濟、電子商務及法律等領域布局新增新文科專業,強化法商結合、法管結合、法新結合、法文結合,打造“法學+”“+法學”特色育人模式,構建理實并重、德法兼修的卓越法治人才培養體系,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與社會服務能力奠定堅實基礎。
聚焦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領域 推動法學和經濟學等學科融合發展
華商報:陜西省的“八場硬仗”中包括了“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硬仗”,這對復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作為陜西省6所具有A類學科的省屬高校之一,學校在法學人才培養模式上計劃如何突破傳統框架,強化實踐能力和跨學科視野?特別是在法學與其他領域交叉融合方面有什么創新舉措?
范九利:高等教育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龍頭,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發揮著獨特作用。為了更好服務“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硬仗”,學校聚焦數字經濟、互聯網金融、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領域,推動法學和經濟學、管理學、新聞學等學科交叉融合發展,形成“箭頭效應”。
學校主動融入并服務新發展格局,深入推進校企、校地合作,健全常態化、規范化的法治人才聯合培養機制,深化與最高人民法院及其第六巡回法庭、第二國際商事法庭的合作,與最高人民檢察院共同成立“檢察公益訴訟研究中心”,與陜西省法院、檢察系統建立緊密合作關系等,形成了覆蓋中央和地方“校院合作”“校檢合作”的法治教育協同育人平臺。
在國家深入實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推進新型智庫建設的背景下,學校加強高水平應用對策性研究,務實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關法律問題研究,率先在陜西省開設“法學+德語”“法學+俄語”“法學+日語”聯合學士學位人才培養項目,為推進“一帶一路”高質量建設貢獻力量。
華商報: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革,信息技術革命的迭代加速,對于政法高校帶來不小的沖擊和挑戰,傳統的教學模式、管理方式和人才培養的目標都面臨著變革,作為一所文科院校如何應對挑戰,教育教學改革如何盡快深化,科研創新能力如何進一步提升?
趙萬東:面對信息技術革命對傳統文科教育的沖擊,學校瞄準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及高等教育發展戰略需求,加強各學科、各學院深度交叉協同,依托企業合規研究院、立法研究院、知識產權研究院等特色優勢研究力量,積極構建“需求導向、開放協同、動態優化”的科研生態。
學校鼓勵師生積極參與行業企業重大項目、大團隊協同創新,對參加專項課題的師生加大支持力度,在科研資源上進行傾斜。強化各法學院之間的溝通連接、資源對接,加強項目過程管理、科研方向創新培育。經過持續不斷地建設,科研成果從“書架”到“實際”、助力陜西高質量發展的能力有了大幅提升。
已形成層次分明、梯度合理、穩中求進的科研平臺架構
華商報:在“產學研用融合硬仗”背景下,學校如何推動法學研究成果向地方治理和產業需求轉化?是否有典型的校地合作案例?
范九利:在推動法學研究成果向地方治理和產業需求轉化方面,學校進行了多維度的探索實踐。
首先,在國內率先成立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中心成立以來,舉辦多場高規格專題研討會,產出一系列高質量研究成果,承擔了教育部重大委托課題“習近平法治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工作研究”、中央依法治國辦“習近平法治思想方法研究”、陜西省社科基金項目“堅持用習近平法治思想引領陜西法治政府建設的邏輯理路與實現路徑”等多項省部級科研項目,成果豐碩。
其次,以重點建設國家級研究基地為抓手,全面提升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水平。學校的科研平臺建設逐步從“數量擴張”階段轉入“質量優先”階段,目前形成了由3個國家級科研基地、18個省部級科研基地、10個省級科研團隊、32個校級科研機構構成的層次分明、梯度合理、穩中求進的科研平臺架構。各機構通過與地方政府部門、司法機構的緊密合作,深入研究地方治理中的實際問題,以法學理論和專業優勢為基礎,提出兼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解決方案,為地方法治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另外,立足學科特色優勢,不斷推進成果轉化,積極推動地方法治政府建設。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學校致力于發揮智庫作用,更好服務西北地區法治政府建設,先后與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地開展合作。學校專家學者直接參與了《陜西省秦嶺保護條例》《陜西省安全生產條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規的制定和修改;向全國人大法工委和省人大法工委報送《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法》立法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草案)》《關于修改完善〈刑法〉中危害國家安全犯罪相關條款的建議》等有關報告50余篇。
優化對省部級基地的組織管理 推動申報更多國家級智庫
華商報:陜西提出以“八場硬仗”推動高質量發展,學校在“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謀劃的關鍵節點,如何將服務全省攻堅任務納入中長期發展規劃?
趙萬東:學校積極作為、勇擔時代使命,將服務全省攻堅任務納入“十五五”發展規劃,以科研布局對接全省戰略。
一是瞄準“大目標”。以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導向,引導、鼓勵、培育法學與其他學科跨學科門類的交叉研究。加強國家安全、科技創新、公共衛生、生物安全、生態文明等重點領域法治實踐研究,加強新技術新業態新應用領域法律制度供給研究。
二是搭建“大平臺”。以現有國家級研究基地為基礎,優化對省部級基地的組織管理,推動申報更多國家級智庫,不斷提升研究基地的學術影響力和社會服務水平,充分發揮重點研究基地對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作用。
三是組建“大團隊”。通過實施創新研究團隊計劃,充分發揮學術帶頭人學術引領能力,有效提升科研團隊協同攻關能力,形成更強調團隊整體成長的科研評價模式。
四是開展“大服務”。加大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涉外法治研究基地等高端智庫建設力度,深化成果評價和應用、拓寬成果應用轉化渠道,加強智庫成果知識產權運用和管理,積極服務全面依法治國實踐。
五是產出“大成果”。緊緊圍繞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實踐,總結提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具有主體性、原創性、標識性的概念、觀點、理論,產出扎根中國文化、立足中國國情、解決中國問題的高水平理論成果,為構建中國自主的法學知識體系作出應有貢獻。
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 李明 任婷/文 陳團結/圖
【騰訊網】對話西北政法大學黨委書記趙萬東、校長范九利:科研平臺建設從“數量擴張”階段轉入“質量優先”階段 https://news.qq.com/rain/a/20250624A03QFX00?shareto=wx&devid=4310B8B0-D43D-4387-9028-664DEBD5FAD7&qimei=f93ed0e96a5c1aa8157c4be800001711580d&qs_signature=0002015504032b80708184950005b5aa4ab0722f230d3b490111dec05084919d15ab63a3df781dfe18b5ff620000000000000000&appver=18.5_qqnews_7.5.11&QIMEI36=fake4310b8b0d43d43879028664debd5fad7&suid=&media_id=
【百家號】對話西北政法大學黨委書記趙萬東、校長范九利:科研平臺建設從“數量擴張”階段轉入“質量優先”階段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urlext=%7B%22cuid%22%3A%22_O-ga0i4viYo828Aji2ma_OoHtYqOHil_uH_igaAv8g9iBao0iSUi_i51a5tiWPZrIXmA%22%7D&rs=3571112029&ruk=5RhpM4-Ab52fsnfI5dQPQQ&like_icon_type=2&isBdboxFrom=1&pageType=1&sid_for_share=&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489690563476418664%22,%22sourceFrom%22%3A%22personal%22%7D